《中国科学报》 (2024-03-28 第4版 专题)。
作为钱班总班主任和零一学院总班主任,清华大学教授任建勋经历了钱班建立至今的全过程。如今,即将本科毕业的他不但成功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还成为零一学院建院以来,首位通过高年级本科生研究员项目答辩的学生。
这牵扯到人才培养的一个核心问题——学习究竟应该以老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零一学院会专门针对高中生安排科研体验营、暑校少年营等相关课程。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张淏东正在跟随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助理教授汪鸿章从事材料学方面的研究。当一名学生学成毕业时,其所在行业可能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至于原因,郑泉水觉得核心问题在于一些老师的认知产生了偏差——认为学生不行,一定要更好的学生。
两小时的讨论后,学生们提炼出50多个技术应用场景。火星人应该玩什么游戏 作为一所由深圳市推动创办的公办创新型学院,零一学院成立于2021年。作者:黄啸君 曹立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24/2/28 9:57:11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希望不罕至:十大罕见病有新进展 今年迎来四年一次的2月29日,也是第十七个国际罕见病日。
既往预防和按需使用凝血因子替代疗法是血友病的标准临床治疗,患者需要反复注射血浆源性或重组凝血因子以维持凝血功能。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瑞金医院开展的针对ALSP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研究获初步结果。这是全球第一个取得疗效的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开启了耳聋基因治疗新时代。据统计,2023年至少有27种罕见病药物获得我国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覆盖20种罕见病,更多罕见病患者和家庭将重燃生活希望。
2024年伊始,针对法布雷病的基因治疗原研药物取得实质进展。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该产品以期通过单次静脉输注给药后即可表达患者所需的关键酶,并可以在体内长期稳定表达,从而达到长期治疗戈谢病的目标。该研究成果为这类患者带来治疗曙光。庞贝病多项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中庞贝病是一种由于GAA基因缺陷所致的罕见遗传性肌肉疾病,可引起躯干、四肢肌肉及呼吸肌无力,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A型血友病基因治疗完成临床首例受试者给药血友病A是一种由于FVIII基因突变引起凝血因子VIII缺乏的出血性疾病。
我国对罕见病的诊疗步伐正大步前进。Tofersen是全球首个获批用于SOD1基因突变所致的ALS的靶向治疗药物,期待不久中国SOD1突变患者即可使用该药物。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就是在这样的灵感加持和不断尝试下,项目稳步推进,团队中的年轻人也和这颗新星一起快速成长。
2022年7月27日,卫星被力箭一号运载火箭顺利送入太空。卫星创新院科学卫星总体研究所所长、工程副总师张永合介绍,创新X意味着创新交叉、创新无极限,从项目遴选、构型设计到人员配置,创新体现在每一个环节。
回忆卫星研制的点滴,大家印象最深的是齐心攻关的昂扬状态。我们在继续优化卫星平台设计的同时,也在了解科学家们的需求。
设置完善的故障隔离,确保个别载荷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体。团队中的每个人也都是这么想的,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也在期待这颗新星开创的模式成为一种科学研究新范式。科学航班计划的第二颗星CATCH科学微小卫星将于今年6月发射,不足50公斤的卫星搭载了4个载荷,即将开展新一轮太空试验。为了节省时间以及降低成本,张永合一开始就定下了一步正样的计划,即从设计、生产测试、试验,到最后飞上太空的,都是同一颗卫星。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很快立项,收到了上百份申请,经过认真筛选,确定将有19套载荷搭载于这颗卫星上天。卫星发射一周年时,张永合与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杨毅强共同发布了创新X科学航班计划。
被封控在家的热控主任设计师刘鎏随时在线,保障包括这颗卫星在内的多个任务的远程测试项目结束时,团队里的90后们,都已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多面手。在发射场,团队创下了停留时间最长、留下人数最少的纪录。
大家仍在努力,希望通过进一步降低平台成本和发射成本,让科学家有更多申请太空实验的机会,促进我国基础研究发展。如今距离发射已过去一年多,这颗外形酷似蜻蜓的卫星在持续产出科学数据。
为此,团队有针对性地对卫星进行了设计:提供丰富的接口,以满足不同载荷的需求。张永合介绍,我们的实践表明,这种模式走得通。
4月底,卫星具备出厂条件,但将卫星顺利运往酒泉是个问题。发射场的人来来走走,最后只剩下7个,分别负责4个不同的阵地,毕幸子更是单独负责一个阵地的观测。乘坐大巴车跨越3000公里 2022年1月31日,春节前的最后一天,团队顺利完成了热实验的最后一个测试,成员们得以在春节期间稍事休息。我还担心会有队员不愿意去,结果点到的人都立马答应了。
我们创造了很多方法,按照航天的方式制定计划流程,每一步都很清楚。但大家没休息,马上开始在酒泉的工作,为创新X系列科学试验卫星的首发星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做准备。
此时卫星即将出厂,已经来不及拆星重装,最终决定临时加做一条电缆。今年初,得知被评为2023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后,团队成员表示,这个荣誉不仅属于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研制团队,更属于参与这个项目的所有单位。
卫星为这些新发现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在这些创新方法的加持下,卫星按时交付。
然而,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原计划于2021年底发射,这意味着从项目立项到发射,团队只有不到1年时间,最后也仅放宽了半年。我们遴选的新载荷、新技术产品,大部分都是在航天领域就差临门一脚的基础研究和新技术。设计过程中,有一台全铝自由曲面相机,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此外,团队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尝试:把原来型号剩下的鉴定件进行评估后再利用、复制已有的设计方案和接口、借用其他团队的星载计算机提前做测试和准备 卫星研制团队还需要协调所有载荷单位的进度。
新卫星和新团队 2021年初,中国科学院力箭一号运载火箭首飞工程立项,基于共担风险、科学优先的原则,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获得了一个被搭载上天的机会。当时受疫情影响,很多载荷单位无法现场开展试验工作,总体主任设计师毕幸子和两位队员一起,完成了几乎所有载荷的测试。
作者:江庆龄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2/28 8:54:07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他们众筹一颗卫星 卫星创新院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研制团队。该计划将面向全球征集有在轨验证需求的新载荷、新产品,利用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每年搭载4颗50公斤级科学微纳星、2颗100公斤级科学微小卫星、1颗600公斤级科学试验卫星发射升空。
当晚,张晓峰把所有的设计师召集起来,让每个人思考有无遗漏的地方。一开始的通知是中途不能停车,需要大家备上纸尿裤。